審美力·畫布上的聲音|用音樂來繪畫: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名作《圖畫展覽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10 11:06:57
來源:新華網

審美力·畫布上的聲音|用音樂來繪畫: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名作《圖畫展覽會》

字體:

  編者按:

  人生來的天性就是追求真善美!求知、想好、愛美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唯有在這三方面最大限度協調發展,生命才能實現美好幸福。人如一棵花草,要根莖葉花實都得到均衡和諧的發展,才能長得繁茂有生氣。

  美感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墩撜Z》中“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是儒家教育的宗旨。但美感教育并非人們吃飽穿暖后的奢侈享受,而是如同水和空氣一樣,彌漫包圍在我們的生命各處,使每個人在豐富華嚴的世界中隨處可以吸收到,并推動我們生命向前的鮮活力量。

  “審美力,是一個人是核心競爭力”,是新華網文化頻道、書畫頻道自2020年推出的美育口號。第一檔欄目是新華網文化頻道聯合國家大劇院共同推出的【審美力·藝術微課堂】,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點評。

  現在,我們再次與國家大劇院合作,并聯合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推出【審美力·畫布上的聲音】,繼續為您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通過世界名畫與名曲,講述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使您充分體驗藝術的美。

  《審美力·畫布上的聲音》第二期,讓我們通過俄國畫家維克托·哈特曼的畫作與俄國著名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名作《圖畫展覽會》,感受繪畫與音樂的奇妙融合。

  “聽”得見的圖畫

  1874年1月,在圣彼得堡美術學院舉辦了一個畫展,是杰出的俄國風俗畫家、插圖畫家、建筑設計師維克托·哈特曼的遺作展。畫家生前好友、著名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在參觀完展覽后,深有感觸。為了表示對已故朋友的懷念,穆索爾斯基便決定根據展覽會中哈特曼的十幅畫作創作一首題為“圖畫展覽會”的作品,希望用音樂為朋友的繪畫作一個解讀。

維克托·哈特曼(1834—1873)

  穆索爾斯基說:“既然人們無法使藝術的主角復活,那么,必須盡力不讓藝術(這生活的濃縮)被人遺忘?!边@,就是穆索爾斯基認為自己創作《圖畫展覽會》這部作品所肩負的使命。事實上,若非穆索爾斯基,哈特曼也許早已被世人遺忘。

穆索爾斯基(1839—1881)

哈特曼部分畫作

  音樂與繪畫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藝術,繪畫是視覺的、有形的具象藝術,往往無需語言解釋,一看就能明白畫面上所表現的內容。但音樂不同,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需要聽者展開聯想。音樂與繪畫雖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卻具有一定的對應性。

  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在他的這部作品中,借助指示性的標題和音樂形式,努力挖掘音樂表現的各種要素,并調動音樂中的一切手段,運用旋律線條感、節奏造型感、和聲色彩感等,使這種對應、共通之處得到充分的體現,從而用聲音的藝術描繪了生動的圖畫,開創了將繪畫藝術與音樂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非常形象地表現出了哈特曼畫作中的意蘊。因此,這首《圖畫展覽會》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一部經典音樂名作,被譽為音樂歷史上的一大創舉。

  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是一部由十首樂曲組成的套曲,十首音樂表現了畫家哈特曼的十幅畫作。

  《基輔大門》是整部套曲的最后一曲。畫作《基輔大門》是一幅建筑設計圖。哈特曼不僅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建筑設計師,這幅《基輔大門》便是當年他為基輔城所設計的一座城門圖案。哈特曼為基輔城設計的城門雄偉壯觀,具有古俄羅斯的風格,城門與教堂相連,還有很多獨具民族色彩的裝飾。穆索爾斯基說,當初他在看到這幅設計圖時,就感到非常震撼,于是決定,為此寫出的音樂一定要表現出他最初看這幅畫時的第一感覺。音樂一定要像頌歌一樣氣勢宏偉。

哈特曼《基輔大門》

  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原是一部鋼琴套曲,因音樂非常形象與精彩,后來許多作曲家都曾將其改編成管弦樂作品。在眾多改編版中,最杰出的,當數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改編。以管弦樂形式改編的這段《基輔大門》,音樂以龐大的管弦樂隊全奏開始,伴隨著輝煌的銅管樂吹奏和大鼓、大鑼等打擊樂器在音樂強拍上有節奏的敲擊轟鳴,呈現出一種莊嚴、宏偉、磅礴的氣勢。最后,樂曲在壯麗的贊美詩頌歌聲中,伴隨著東正教堂的鐘聲轟鳴,達到輝煌的頂點。欣賞這首樂曲時,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恍若親身站立在雄偉和壯觀的基輔大門前的感覺。

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右)與畫家哈特曼(左)

  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揚者:五人強力集團

  穆索爾斯基是19 世紀俄國民族樂派著名作曲家,受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思想的影響,他主張音樂必須反映現實,表現人民的精神面貌。穆索爾斯基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與獨創性。

  穆索爾斯基1839 年生于俄國托羅別茨縣的一個農村。鄉村的生活,使他對農民和俄羅斯民間音樂懷有深厚的感情。13歲時,穆索爾斯基進入圣彼得堡禁衛軍士官學校,課余時間他開始學習作曲。畢業后穆索爾斯基成為一名禁衛軍少尉。

  因為喜愛音樂,穆索爾斯基結識了四位好友:巴拉基列夫、鮑羅丁、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經常在一起聚會,討論藝術,研究哲學和評議政治,由此提出俄國的音樂應建立在俄國的民族之上的理念。五個人組成了音樂同盟,立志以俄羅斯民間音樂為基礎創作音樂,因此在音樂史中,他們被稱為俄羅斯民族樂派“五人強力集團”。

  穆索爾斯基是“五人強力集團”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創作具有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現實主義傾向,在藝術風格上具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特點和獨特個性,在音樂語言和藝術形式上又有大膽的創新。譬如這部《圖畫展覽會》,便是用無形的音樂來解讀有形的繪畫,是其最杰出的作品。只可惜當時的俄國民眾并未對此表現出理解和支持。

  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穆索爾斯基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絕望之中,他開始酗酒,精神也出現一些問題。1881年穆索爾斯基病逝,去世時僅42歲。

  列賓的名作:《穆索爾斯基肖像》

  1881年3月的一天,俄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列賓從報紙上看到穆索爾斯基病重的消息。為了見朋友一面,列賓急忙趕到圣彼得堡的醫院看望躺在病床上的穆索爾斯基。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1930)

  當時穆索爾斯基才42歲,看上去卻像一個老人。列賓的到來,使垂危的穆索爾斯基精神為之一振,掙扎著從病床上坐了起來。就在這個病房里,列賓用了四天的時間,完成了這幅著名的《穆索爾斯基肖像》。

列賓《穆索爾斯基肖像》

  在這幅肖像中,列賓用畫筆刻畫和表現了這位偉大作曲家剛毅頑強的精神氣質。畫家以稍仰視的角度去表現這位偉大的作曲家,頭與胸形成一定的轉動角度,目光犀利,作曲家剛毅的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者面前。

  畫面上感覺不到穆索爾斯基是一個列賓《穆索爾斯基肖像》 身患重病的人,他微低著頭,像是在傾聽彈奏著的樂曲,又像是在構思著一個新的樂章…… 列賓喜歡用一種輕松、歡快的筆調,描繪自己的親人和親密的朋友。列賓對人物的姿態、衣紋和發式,人物的心理和情緒,都進行了有力的刻畫。

  1892 年《觀察者》雜志評論這幅穆索爾斯基肖像:“人物像是要從畫中走出來的樣子?!绷匈e的肖像創作極豐富,所繪人物性格鮮明,個性表現尤其精到。這源于他卓越的寫實技巧,這幅《穆索爾斯基肖像》即是其肖像代表作之一。

  就在這幅肖像完成后沒幾天,穆索爾斯基便去世了。這幅畫后來被著名收藏家特列恰科夫購去(現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為了紀念穆索爾斯基,列賓把售畫所得的全部報酬捐獻出來,在穆索爾斯基墓前修了一座紀念碑。

穆索爾斯基墓

(文章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陳立著《畫布上的聲音:世界名畫與名曲》)

《畫布上的聲音:世界名畫與名曲》

出品:國家大劇院、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網書畫頻道

支持: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品牌“走進唱片里的世界”

策劃:袁思陶

統籌:邢賀揚

編輯:譚雪莉、常寧、邢賀揚、伊媛、劉蘭芳

【糾錯】 【責任編輯:邢賀揚】
      在线免费艹啪

      <th id="sqzaw"></th>
    • <span id="sqzaw"></span>
    • <button id="sqzaw"><tr id="sqzaw"><u id="sqzaw"></u></tr></button>

        1. <th id="sqzaw"></th>